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中心简报  

“天山树人”讲堂开展系列高层次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2-11-02 浏览次数: 25


天山树人讲堂开展系列高层次学术讲座


为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科学学院设计了第二届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包括高层次学术讲座、硕博士生学术论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三个大类的活动。其中高层次学术讲座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立足新疆区情和我院教育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从民族教育研究、学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组织开展,邀请学术界六位知名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向广大师生作学术报告,我院师生近2000人次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


讲座时间

主讲人

讲座题目

2022年10月15日上午

海路

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2022年10月16日下午

陈立鹏

习近平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

2022年10月19日下午

丁钢

从资优到强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完善

2022年10月23日上午

滕星

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

2022年10月26日下午

王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2年10月30日上午

程天君

依托教育学科,振兴教师教育


10月15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海路老师作了题为《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与撰写》的学术报告。海路老师以杂志社副主编的身份,向师生们分析了何为“好的选题”——既有与政策背景吻合的高度,又有研究视角的广度;向师生分享了提升论文选题高度和广度的路径:关注核心期刊的栏目

和选题指南、阅读优秀期刊论文、配合新推行的政策、对实践问题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对典型经验进行专业提炼,他指出一个好的选题是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实践话语的转换和融合,做研究就是要从政策话语、实践话语转向学术话语、理论话语,做具有一定理论导向的学术研究。海路老师的报告落脚于如何进行学术表达——论文撰写既要有深度也要有细度,通过例举学术论文范例,向师生呈现论文缺乏深度(如缺乏对研究文献的充分梳理、缺乏问题意识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使用不适切等)和细度(参考文献不规范、语句表达不通顺)的表现。最后,海路老师立足教育学科培养人的本质,呼吁师生做有温度、有人情的学术研究。

 

海路老师讲座


10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陈立鹏教授作了题为《习近平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的学术报告。陈立鹏教授谈到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第五点专门作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报告,民族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全国大局教育公平的落实,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据此陈教授深入分析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民族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揭示了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1)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建设边疆屏障,维护国家长治久安;(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根本目的:(1)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主要任务:(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推行双语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3)搞好各级各类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4)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实践路径:(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抓好教育工作;(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民族地区教师更多关爱;(3)教育经费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4)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民族教育;(5)加强教育帮扶,发挥对口支援作用;(6)加强教师研究,提升服务民族教育的能力。陈立鹏教授对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的分析,对开展民族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陈立鹏教授讲座


10月1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作了题为《从资优到强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完善》的学术报告。报告分为两个大的部分:1.背景与概况——梳理了国际国内资优政策与推进状况,整理了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拔尖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制度,以及高等教育中的拔尖人才计划。2.问题与讨论——结合国内外从资优到拔尖人才教育的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认识资优儿童的早期发现与培育的必要性,充分考虑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后备人才的成长特点,以及与高校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衔接,这是一个成体系的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架构如何可能的问题,必将关系整体而系统地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丁钢教授讲座


10月23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作了题为《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学术报告。滕星教授指出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用人类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教育对象、规律和意义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人类学要用好人类学的三件“法宝”:田野工作、民族志、理论建构。报告中,他系统阐释了人类学的方法论,包括人类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范式(如文化进化论、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结构功能与结构主义学派、解释人类学、符号与象征人类学)、他者研究、整体论、比较论、主客位研究、个案研究。滕星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从操作层面分享了人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切换研究者的身份、三角印证法)和研究技术(如访谈、观察、体验、反思等)。

 

滕星教授讲座


10月26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王鉴教授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王鉴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内涵,从而总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核心在于通过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途径铸牢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自觉的共同体意识,并能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觉的话语意识。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3.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王鉴教授指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既是民族团结的理念,也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通过国家、社会、个体的多层面努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多维度的建构,让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

 

王鉴教授讲座


10月30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程天君教授作了题为《依托教育学科,振兴教师教育》的学术报告。程天君教授首先明确了“教育学”与“教师教育”的关系——“教育学”为“教师教育”而生,进而结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案例,阐释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高质量教师培养的社会需求、师范教育“去边缘化”的振兴发展诉求、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动力欲求,教育学科如何为新时代“强师、强教、强国”做出更大贡献?他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要振兴“为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需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理论与宏观问题的研究、创新对教师教育微观本体性问题的研究、示范并引领“教师教育的教育学研究。最后,程教授指出要振兴“为教师教育的教育学”,还必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创新知识管理制度:加强分类评价,支持师范院校教育学科发展;创新知识管理,推动教师教育交叉学科研究。

 

程天君教授讲座


本次学术月活动高层次学术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每场讲座线上参加人数达250人以上,其中一场突破300人。聆听讲座的除我校各兄弟学院师生外,还包括少量南疆中小学、幼儿园骨干及疆外高校师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六位专家的学术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为广大师生带来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学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支持。

 

主题词:学术月 学术报告学术讲座